相伯堂(今100號),前身為第五學生宿舍,坐落于我校邯鄲校區西南部的登輝環路上,現為軍事理論教研室、武裝部、審計處、校產管理辦公室、校產黨總支所在。
1935年,學校撥款銀洋33000元建造了學生第五宿舍。宿舍占地面積545平方公尺,為宮殿式三層磚墻房屋。擁有房47間,最多時可安排106名學生住宿。
1937年,日本展開了對華的全面戰爭?!鞍?一三”事變爆發后,日本飛機對上海進行了狂轟濫炸,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具有愛國抗日傳統的復旦大學。復旦江灣校區內的第一宿舍、第二宿舍、體育館等建筑被完全炸毀,簡公堂及第五宿舍等校舍亦受損嚴重。第五宿舍不僅宮殿式屋頂被炸飛,整個三層樓也基本被毀去,門窗地板及內部設施等也大多受損嚴重。1938年,南京“汪偽”政府建立的“偽上海大學”進駐復旦江灣校區,曾對包括簡公堂、第五宿舍在內的多所校舍進行過修繕工作。
1945年,抗戰勝利后,復旦大學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復員問題。早在日本投降前夕,李登輝校長就料定敵人滅亡在即,派人潛回江灣校中察看,發現許多校舍損壞嚴重,損失十分巨大。后來,復旦江灣校區由復旦上海補習部接收,江灣校區終于又回到了復旦的環抱。之后,復旦派出了在上海和重慶北碚的多位土木工程系的教授來考察、規劃校舍的重新修繕工作,其中就包括金通尹和孫繩曾等當時土木工程學界的大家。學校決定在第五宿舍的基礎上加以修整,把原來三層的宮殿式結構改為了普通的兩層樓房,并冠名“相伯堂”,以紀念復旦創始人馬相伯,用作校辦公樓。
今天,知道馬相伯的人不多了,有必要在此作一介紹。馬相伯(1840.4.17-1939.11.4),祖籍江蘇丹陽,生于丹徒,中國著名教育家、復旦大學創始人、震旦大學首任校長、愛國人士、耶穌會神學博士。原名志德,又名欽善、建常、紹良,改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薌伯,以字行,別署求在我者,晚號華封老人。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國高官于右任、邵力子為其弟子。著作等身,后人輯有《馬相伯先生文集》。
到1946年暑假后,原來復旦在上海和重慶北碚的師生們全部遷入修整后的復旦江灣校舍。這期間,由于師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學校的校舍也開始不敷應用。于是學校向行政院要求將校區附近的房屋、土地作為戰爭損失賠償,撥歸復旦大學使用。經過反復申訴及校友的力助,終于得以實現。這樣,學校土地面積才得以不斷擴大。亦因此,學校很快便把校辦公處搬出了相伯堂,而相伯堂則被用作其他校單位的辦公用樓了。
摘自《桃李燦燦 黌宮悠悠:復旦上醫老校舍尋蹤》